催眠師的角色:作為鏡子與伴行者

陳唐:我投入了數小時的時間,全心全意地寫好這篇文章,因為我十分看重這個議題。我希望大家能認真閱讀,並在我們各自成長的生命旅程中,共勉。

–催眠師的角色:作為鏡子與伴行者

作為催眠師,我們的工作遠超過引導個案進入潛意識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陪伴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與成長,而這需要以尊重和謙卑的態度去完成。我們的角色不是他們的人生導師或明燈,反而更接近一座反映他們內在力量與自我的鏡子。這不僅是我們在催眠師訓練課程中強調的核心理念,更是我們所有學習和教導的基石。

在面對人生中充滿挑戰的漩渦時,我們經常尋找導師,期待有人能提供生活的解答,引領我們前進。然而,我堅信沒有人可以或者應該成為另一個人的生活導師。這種信念源於我對人類個體獨特性和個別生命經驗的深深尊重。

我們深知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生活經歷、教育背景,甚至每一種情緒與感受都是他們生命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說過,「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具有價值的存在。」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觀都有其獨特性,一個人的人生觀或價值觀並不能被簡單地轉換或應用到另一個人的生活中。因此,我們不能假設我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能夠適用在他人身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們的需求和目標都是特殊的。

我們的工作是提供一個框架,一個可以引導他們自我探索和自我認識的平台,而不是直接給予他們答案。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們找到他們內在的力量,並在這個過程中,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內在的智慧,能找到他們自己的道路。

–學習與成長:療愈作為一個雙向過程

我們與個案的相遇,多數都源於某種需要,某種無法自我解決的困難或挑戰。這些困難可能是生命低谷,也可能是短暫的生活障礙。

換句話說,我們在某一特定的時間點相遇,可能是由於他需要我的幫助,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比他們更懂得生活。但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環境下,他們也是我們的學習對象。

「當我療愈對方的時候,對方也在療愈我」,這句話幾乎是每位上課學員都會聽到我提及的。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些經歷有著你的影子,我們在為他們療愈的過程中,也同時在療愈自己。在你幫助個案諮詢及討論的時候,其實你會赫然的發現當中多少有著你的影子。你會透過他們的經驗作為鏡子,自我反思並從中學習與成長。

–尊重與理解:認識到每個人的獨特性

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人的生活背景、教育經歷、信仰和價值觀都有其獨特性,這些因素都在他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在這裡,我們不能僅僅用”對”或”錯”來評價。若是這樣,那我們所談的將變成道德觀或是非觀念,而非價值觀和生命觀。

實際上,我們需要尊重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命觀,因為他們不存在絕對的好壞之分。價值觀和生命觀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是否適合。只要這些觀念適合一個人,與他的生活方式相契合,並且他從中得到樂趣,那麼它就是對的。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說過:「人的價值,在於他是他自己,並且真實地做自己。」只要這種生活方式讓他們樂在其中,那麼對他們來說,它就是正確的。

–扮演橋樑:催眠師的實際工作中的角色

我們作為催眠師,應該讓我們的學員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角色並不是做為他人生命中的明燈,我們的職責是協助他們與內在的自我溝通,並在合適的時候提供建議和分享經驗。我們更像是他們的朋友,是他們在克服生活挑戰時的參謀,是他們在討論人生戰略和尋找解決方案時的夥伴。

我們應該提供他們一個空間,讓他們可以自由地探索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命觀。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他們哪種生活方式是對的或錯的,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對他們來說,什麼是最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

我認為,催眠師的工作不是要成為他人的人生導師,而是扮演一個橋樑的角色,協助他們與內心世界以及過去的自我建立溝通。透過這種溝通,催眠師可以提供適時的建議和分享,就像一個朋友或參謀,與他們一起共同討論和策劃克服生活挑戰的方法。

–我們無法判定他人的人生選擇

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告訴他們如何走人生這條路,或者說哪條路是對的,哪條路是錯的。沒有人有權力為他人的生活定義正確或錯誤,因為沒有永恆的正確。即使是我們自己,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思我們過去的決定和行為,並認識到我們的很多方法都是不成熟或者有待改善的。

雖然我們掌握了強大的工具如催眠術,並願意分享我們的學識和經驗,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作為他們生命中的導師或指南燈塔。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我驅動的學習過程,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步調和節奏。,其實,這正是每個人的人生獨特之處,在某個角度,他們在某些生活方面可能比我們更為出色。

我們不應該,也無權告訴他們哪個方向是對的,哪個方向是錯的。這點與大師佛洛伊德的另一句名言完全吻合:「人們總是來找我尋求解答,但真正的解答其實都在他們自己內在。」

–作為他人人生旅程的伴行者

關於諮詢工作,我們需要持有一種客觀的觀點。即使在十年後回顧今天,我們也可能會發現自己的一些想法並不完全準確或成熟。然而,這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因為生活就是一場持續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因此,我們需要以更加客觀、開放且尊重的態度來面對生命諮詢這項工作。我們不是導師,也不是指引者,我們是伴行者,與他們一同走過人生的旅程,共享經驗,學習成長,並最終幫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和方向。

如果你正在考慮參與我們的催眠師訓練課程,請確認你認同並欣賞這種尊重生命的學習態度。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將不會感到與你原本的觀念有所衝突,反而能融洽地融入其中。



陳唐 · 吉米丹先生
催眠心理學家 | 美國認證催眠醫師及評審官
Jimmy Tan
Hypnotherapeutic Psychologist | U.S Certified Hypnotherapist and Examiner
Kuala Lumpur, Malaysia
Email:jimmytan917@gmail.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