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導引 - (點擊跳到文章處)
Toggle
--此為陳唐老師上課現場片段實錄,學員筆記或講稿修飾--
心理和生理的關聯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重點:當人的心理出了問題,這會反映到身體上;反之亦然。舉例來說,當一個人身體出現狀況之後,他的心理可能會被影響,可能產生焦慮或心情波動。反過來,一個人心理出現狀況之後,他的身體也會出現相對應的反應。這就是為什麼醫生會勸導我們多做運動,因為生理的健康會帶動心理的穩定,這兩者緊密相連。
催眠與生理性問題
然而,如果問題更偏向生理性,如糖尿病或高血壓,催眠的效果就會有所受限。催眠可以幫助你讓胰島素分泌變得比較正常,雖然這並不代表病情就能完全好轉,但通常可以讓病情相對緩和一些。這其實與情緒的影響有關,因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如果問題更偏向生理性,那在催眠上就會有更多的挑戰,相對來說,純粹的心理問題在催眠下會比較容易解決。
自我催眠的力量
對於生理性問題的挑戰,其實有個關鍵點:改善這種問題的過程需要時間,並且需要患者自己去努力。我們可以從過去的案例中看到,如小兒麻痺患者艾力克斯,他每天都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自我催眠;甚至李嘉誠這樣的富豪,他也需要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出時間來進行自我催眠。這些例子告訴我們,自我催眠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努力。
癌症與催眠
接著我們來談談癌症。人在正向情緒狀況下,對身體的影響會比較好,但這需要持續保持。醫生在確診一個人得了癌症後,通常會有兩種狀況。
消極應對 vs. 積極應對
首先,我們以安迪為例。他是一位被診斷為癌症的中年男子,而他選擇了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他在得知病情后告訴自己:“我完蛋了,我快要死了,我得了癌症,我沒有希望了。” 這種消極的心態讓他陷入恐慌和絕望,生活質量急劇下降,一兩年內他的身體老化得特別快。
然而,第二種情況完全不同。以布萊恩為例,他在被診斷為癌症後,選擇了一種樂觀的應對方式。他對自己說:“我不管了,我就要享樂了。”於是,他把所有的股票都換回來,開始了一場環遊世界的旅行。這個過程中,他體驗了許多新事物,結識了不同的人,他的生活充滿了新的體驗和樂趣。最終,當他回國再次接受醫生的檢查時,醫生告訴他,他的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了。
布萊恩用另外一種方式把自己催眠了——他通過積極正向的心態面對生活,成功地消除了癌細胞。嗯,也許更準確的說,應該是使他的白血球細胞變得強大而把癌細胞殺掉。
台灣的醫療法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台灣,我們不能讓病人放棄看醫生,這會觸犯醫療法。即使催眠療法有效,我們仍應鼓勵病人去看醫生。在我們進行催眠治療的同時,也會教導病人如何戒除藥癮,但這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在國外的規定可能與台灣不同,但在台灣,我們必須遵守醫療法的規定。
催眠師可以做的事
所以,我們作為催眠師,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在醫生的同意下,幫助病人渡過減藥的痛苦難關。我們只能這麼做,而不能超越這個範圍。
總結一下,我們需要認識到心理和生理是密切相連的,催眠有它的潛力,但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特別是對於生理性疾病,催眠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是改變的最大關鍵還是在於傳統醫療,畢竟催眠本身並不是為了來治療生理病而存在的,它本身是來處理你內在情緒而存在的。但因為情緒確實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健康,所以在好的情緒的情況下,當然一個人的身體狀康復變得更好。
— 2020
陳唐教授 | 學員筆錄
其實上面這一段講得很淺白,算是很粗淺的知識,只要是催眠師應該都懂,但我這邊其實是給一些不了解這方面的人輕易入門。